beat365·官方app下载手机版(认证平台)-App Store

最新动态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贺!加拿大pc再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发布日期:2023-12-05  来源:加拿大pc

  恭喜大家已经成功翻过初试这座大山,休息之余,许多正在紧锣密鼓准备复试的小伙伴们开始考虑联系导师的相关事宜。在联系导师前,我们需要仔细了解导师的研究方向与正在进行的课题,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与未来规划选择心仪的导师。这次就为同学们整理了

  哈尔滨工业大学(简称哈工大)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学校住所地为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同时在山东省威海市和广东省深圳市分别设有校区。学校始建于1920年,1951年被确定为全国学习国外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两所样板大学之一,1954年进入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6所高校行列,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

  学校于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1999年被确定为国家首批“985工程”重点建设的9所大学之一,2000年与同根同源的哈尔滨建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哈工大,2017年入选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名单,2022年8个学科入选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名单。

  建筑学院现设有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设计学4个一级学科,构建了完整的人居环境学科群和设计学科群,满足本、硕、博以及博士后流动站的全链条培养需求。拥有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环境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工业设计等8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另设有“智慧建筑与建造”全国首个人工智能和建筑学交叉的新工科专业。拥有寒地城乡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寒地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实验室、互动媒体设计与装备服务创新文化与旅游部重点实验室等9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级教学中心和工程实践教育中心,6个海外学术基地或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学院以建设世界一流人居环境学科群为目标,全球QS学科排名位于51-100名。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由院士、全国工程设计大师、国家级高层次人才领衔形成多学科交叉研究团队,是黑龙江省首批“头雁”团队。现有教职员工203人,其中专任教师167人,教授42人,副教授77人,博士生导师64人,硕士生导师126人,海外讲席教授4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共享院士1人,全国工程设计大师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聘教授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

  面向“十四五”,立足国家、行业和地方重大需求,建筑学院将重点打造多学科融合的“大设计”平台,推动“大人居”学科群聚力融合发展,聚焦绿色、智慧、健康和文化四个维度,重点建设以下优势或交叉学科方向:

  校本部学院内按照研究方向的不同分为三个大的研究方向,分别为设计方向、历史方向和技术方向。在三个研究方向下设有多个研究所,每个研究所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管理制度各有不同。

  主要研究方向:寒地建筑设计理论、高层建筑、博览建筑、智能建筑、技术建筑学。

  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性设计、公共建筑创作及其理论、寒地地域建筑与人居环境、城市防灾与建筑安全、智慧建筑与建造。

  主要研究方向:公共建筑创作理论与方法、医院建筑、校园建筑、行为建筑学理论、建筑防灾与安全。

  主要研究方向:公共建筑设计与理论、大跨公共建筑技术、大空间公共建筑发展趋势、大跨建筑结构构思与结构选型、公共建筑生态化设计策略、体育中心规划与设计、冰雪体育设施规划与设计。

  主要研究方向:建筑计划、可拓建筑策划与设计、建筑设计创新、环境行为、老年人居住环境。

  主要研究方向:地域建筑创作及其理论、现代木建筑创作及其技术、现代工业与装配式建筑、儿童建筑空间和环境设计研究、建筑教育比较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人居建筑与环境理论研究和工程设计、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与建筑、工业建筑、生态城市与生态建筑、建筑生态化技术设计与应用、建筑节能和新能源应用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康养建筑设计研究、城市设计及其理论研究、健康社区与休闲设施设计研究、建筑全生命周期能耗研究、建筑热舒适性研究、生物基建筑节材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绿色建筑设计与技术、可持续建筑及其环境、声景观、环境噪声控制、厅堂音质设计与评价、建筑新技术。

  主要研究方向:绿色建筑、建筑学相关交叉学科研究、城市开放空间声景观、建筑环境与健康、视听交互作用、环境与行为的耦合作用机制、寒地建筑热工节能设计理论、寒地建筑室内环境品质、建筑环境与能耗仿真模拟、建筑性能评价与诊断以及建筑热学基础理论。

  主要研究方向:当代西方建筑思潮、当代西方建筑美学、历史建筑保护研究、中国近代建筑。

  梅洪元教授是我国寒地建筑工程设计领域学术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寒地建筑国际协作研究协会(ICCHA)主席,中国建筑学会寒地建筑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建筑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美国建筑师协会荣誉会士(Hon.FAIA)。

  梅洪元教授三十余年坚守在寒地建筑工程设计与科学研究第一线,主持设计和研发出一系列以改善寒地人居环境为目标的工程设计创新技术,成果丰硕。先后获得美国建筑师协会设计奖1项,国家级工程设计银奖1项,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设计金奖3项,创作大奖4项,全国优秀工程设计行业奖一等奖5项,获主持设计2022年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崇礼冰雪小镇重大项目荣誉。主持承担了国家科技计划和欧盟研究计划等18项国内外科研课题,获华夏建设科技一等奖1项,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黑龙江省省长特别奖1项,国家专利20项。获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奖,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黑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在SCI、EI、《建筑学报》等重要期刊发表论文120余篇,出版科技专著10部。受聘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荣誉访问教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工大联合可持续发展中心主任、中国荷兰极端气候建造研究中心主任,为促进我国寒地城乡建设和人居环境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6. 寒地建筑群体形态自组织适寒设计研究,《建筑学报》,梅洪元、王飞,2015;

  7. 基于原真性思想的当代寒地建筑设计策略探析,《建筑学报》,梅洪元、王墨晗,2015;

  8. 基于设计促进健康理论的寒地大学校园设计策略,《世界建筑》,梅洪元、王墨晗,2015;

  9. 低能耗目标下的寒地建筑形态适寒设计研究,《建筑学报》,梅洪元、王飞,2013;

  10. 梅洪元,孙澄. 东北严寒地区村镇建设绿色综合技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

  11. 梅洪元、周立军、殷青. 东北严寒地区绿色村镇建设适用技术导则.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1. 严寒地区绿色村镇建设关键技术研究(2013年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2. 大型商业建筑功能提升与环境改善关键技术研究之专题1.1、1.3、1.4及4.1(2012年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3. 风能太阳能在寒地超高层建筑顶部空间的综合利用技术研究(2015年黑龙江省科技厅科技攻关计划重大项目)。

  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建筑师;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导师。

  主持完成科研和创作重大项目40余项,获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设计金奖2项、银奖1项,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1项,省部级奖励10余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中国建筑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华夏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省长特别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9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科技专著3部,参与编辑著作3部,在寒地建筑方面取得国内领先的学术地位和突出的科研成绩,科研经费总额超过1500万元。

  1. 陈剑飞,谢嫒雯. 超高层建筑顶部空间创作研究;黑龙江:黑龙江科技出版社,2018;

  4. 基于IPA-KANO方法的寒地地铁出入口设计要素品质归属研究;《建筑学报》,杜煜、陈剑飞,2018;

  5. 寒地居住建筑南阳台形态优化设计研究;《建筑学报》,陈剑飞、郝灵均、方金,2017;

  6. 东北严寒地区农村住宅低能耗设计策略研究;《建筑学报》,陈剑飞、杜甜甜,2016;

  7. 寒地城市地铁出入口空间交通组织研究;《建筑学报》,陈剑飞、杜煜,2015。

  1. 严寒地区绿色村镇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13年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2. 低碳建造目标下寒冷地区建筑围护体系节能设计研究,201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3. 基于亚热带气候条件的低冲击城市开发策略研究,2012年科技部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4. 寒冷地区高层建筑低碳型围护体系设计研究,2011年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博导类项目;

  5. 寒地村镇住宅设计标准、节能设计及技术集成研究,2008年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

  6. 寒地乡村绿色住宅设计技术集成与建设标准研究,2017年哈尔滨市杰青项目;

  7. 风能太阳能在寒地超高层建筑顶部空间的综合利用技术研究,2015年黑龙江省科技厅科技攻关计划重大项目;

  8. 寒地绿色公共建筑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2015年哈尔滨市建设系统科研项目;

  9. 寒地建筑空间环境绿色度评价及应用研究,2014年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0. 东北寒地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研究,2011年黑龙江省科技厅科技攻关计划重大项目;

  11. 黑龙江省高新科技产业开发区规划设计研究,2009年黑龙江省科技厅攻关类项目;

  于2000年进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专业学习,于2008年被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至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于2012年获得博士学位后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任教。

  投身教学科研工作一线,在教学上积极开拓英语及双语授课、慕课等新型教学模式,获得多项教学成果奖励;指导学生在国内外专业竞赛中获奖多项,为建筑系深化教学改革做出巨大贡献。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中,积极探索具有建筑学科特色的研究型教学方法,与多所国际高水平团队进行教学合作,努力探索建筑学科的高水平研究生培养模式。在科研方面,发表学术论文多篇;积极参与专业学术团体,目前担任中国建筑学会寒地建筑学术委员会、中国建筑学会地下空间分委会等多个学术组织的理事及委员,担任City,Territory and Architecture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审稿人。

  近年来,依托创作研究院学术平台,以寒地建筑研究为基础,形成了明确的特色研究方向,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具有一定学术影响力。

  1. 建筑的数字化工作流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斯科特·马布尔编著,张宇、陈子光译,2019;

  3. 东北严寒地区林区绿色村镇木结构装配式住宅定型化设计图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付本臣、张宇、魏景山、黎晗编著,2016;

  4. 空间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欧利奇·埃克斯纳、迪特里希·普著,董慰、张宇译,2014;

  5. 寒地建筑围护体系节能设计研究,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张宇,2015;

  6. 寒地人居环境理论探析,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费腾、张宇、潘文特,2015;

  10. 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相关理论在日本的建筑设计发展实践,《建筑学报》,张宇、华乃斯,2020;

  11. 儿童友好理念驱动下的中小学校园优化设计,《建筑实践》,华乃斯、张宇,2020;

  12. 教育信息化驱动下中小学建筑教学空间设计研究,《西部人居环境》,梅景怡、张宇、付本臣,2019;

  13. 中小学建筑廊空间复合化设计策略研究,《城市建筑》,罗勍、张宇,2018。

  1. 严寒地区绿色村镇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13年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2. 低碳建造目标下寒冷地区建筑围护体系节能设计研究,201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3. 基于亚热带气候条件的低冲击城市开发策略研究,2012年科技部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4. 寒冷地区高层建筑低碳型围护体系设计研究,2011年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博导类项目;

  5. 寒地村镇住宅设计标准、节能设计及技术集成研究,2008年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

  6. 寒地乡村绿色住宅设计技术集成与建设标准研究,2017年哈尔滨市杰青项目;

  7. 风能太阳能在寒地超高层建筑顶部空间的综合利用技术研究,2015年黑龙江省科技厅科技攻关计划重大项目;

  8. 寒地绿色公共建筑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2015年哈尔滨市建设系统科研项目;

  9. 寒地建筑空间环境绿色度评价及应用研究,2014年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0. 东北寒地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研究,2011年黑龙江省科技厅科技攻关计划重大项目;

  11. 黑龙江省高新科技产业开发区规划设计研究,2009年黑龙江省科技厅攻关类项目;

  30 年工作在设计一线,先后就职于黑龙江省建筑设计院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主持并参加逾 300 项工程设计,完成设计面积近千万平方米,设计项目类型涉及博览建筑、商业建筑、医疗建筑、体育建筑、教育建筑、办公建筑、居住建筑等。

  获中国建筑学会设计金奖 1 项;获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优秀建筑工程设计二等奖 1 项、三等奖 2 项;获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1 项;获中国建筑学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 项;获省优秀工程设计奖一等奖 7 项、二等奖 10 项、三等奖 2 项。

  组织设计团队与诸多大地产公司进行业务合作。具代表性合作方有“大连万达集团、北京保利集团、 上海绿地集团、广州富力集团、深圳中海集团”等等。历时 12 年完成 16 项万达商业综合体工程设计。在《建筑学报》《新建筑》《城市建筑》等杂志发表了多篇关于商业综合体设计的理论文章。

  1. 严寒地区高湿室内环境水平开合屋盖轨道连接处构造设计研究,《建筑与文化》,李妍、李弘玉、李铁军,2020;

  2. 旧工业建筑再利用改造的结构表现研究,《建筑与文化》,廖一聪、李铁军,2020;

  3. 本·范·伯克尔建筑作品思想初探,《建筑与文化》,刘益清、李铁军、国建淳,2020;

  4. 众创模式下的高层办公建筑空间设计策略浅析,《城市建筑》,左茜、李铁军,2017;

  5. 万达商业综合体的公共空间优化策略——以哈西万达广场为例,《新建筑》,李铁军、梅洪元,2014;

  6. 山水校园规划的实践与思考,《低温建筑技术》,李铁军、韩续曦,2014;

  7. 基于城市空间文化的万达商业综合体建筑形式创作研究——以哈尔滨万达商业综合体为例,《城市建筑》,李铁军,2013;

  8. 哈尔滨地铁一号线周边地区城市设计初探,《低温建筑技术》,李铁军、孙伟斌,2010;

  9. 天然去雕饰-江南大学蓬莱学院校园规划设计,《低温建筑技术》,李铁军、殷立文、李罕哲,2009;

  10. 齐齐哈尔市民缘小区规划设计理念解析,《低温建筑技术》,李铁军、殷立文,2009;

  11. 哈尔滨地铁一号地的规划设计策略,《低温建筑技术》,殷立文、李铁军、李罕哲,2009;

  12. 关注群体行为的城市设计,《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李罕哲、李铁军,2008。

  毕冰实副教授师承博士生导师梅洪元教授对寒地建筑的深入研究,努力解读建筑先哲们对共生思想的经典论述,做为一名成长于北方的建筑师,一直致力于寒地建筑与环境共生设计的探索中。期望通过研究,构建寒地建筑与环境的自组织系统以及寒地建筑与环境的共生系统,形成寒地建筑设计的新模式,为生态保护设计做出新的尝试,以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形成具有寒地地域特色的文脉传承体制,使有价值的寒地文化得到妥善的保护与发扬;促进建筑环境有机生长,推动寒地建筑文化传承,形成系统的寒地建筑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设计模式,顺应当今时代能源日益紧缺的形势,为推动寒地建筑创作做出贡献。

  1. 基于共生理论的寒地建筑创作探索,《建筑学报》,毕冰实、梅洪元,2014;

  2. 基于“环境共生”理念的鹤西生态新城核心居住区规划设计,《城市建筑》,毕冰实、梅洪元,2014;

  3. 基于共生理论的既有建筑改造设计——以黑河城市规划体验展示馆设计为例,《华中建筑》,毕冰实、梅洪元,2015;

  4. 寒地建筑与环境共生设计研究框架建构,《时代建筑》,毕冰实、梅洪元,2015;

  5. 基于认知心理学的哈尔滨中华巴洛克街区建筑色彩设计策略研究,《建筑与文化》,高泽阳、毕冰实,2020;

  6. 基于交往行为的城市老年公寓空间功能设计探析,《建筑与文化》,孙嘉星、毕冰实、李妍,2020;

  7. 基于节能目标的寒地村镇住宅外墙优化设计研究,《城市建筑》,王飞、毕冰实,2013;

  8. 地域建筑文化的解析与传承——以哈尔滨市人大信访楼还建设计为例,《中国建筑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2019;

  9. 高校建筑馆专业教室空间环境设计研究,《城市建筑》,毕冰实、焦旸,2012;

  10. 哈尔滨市哈西客站地区道里民主片区修建性详细规划,《保障性住房设计图集》,2011;

  13. 哈尔滨老工业厂区适应性改造设计初探,《低温建筑技术》,杨旭东、毕冰实、阚斌,2008;

  14. 试论城市设计的艺术性,《华中建筑》,董慰、毕冰实、董禹,2007;

  15. 哈尔滨国际会展体育中心的技术优化,《低温建筑技术》,毕冰实、陈剑飞,2007。

  1. 严寒地区绿色村镇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东北严寒地区特色村镇适宜绿色技术集成研究);

  2010年毕业于哈工大建筑学院,师从中国建筑设计大师梅洪元教授,获工学博士学位,2012年被评为硕士研究生导师,现工作于哈工大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设计四院,兼任寒地建筑国际协作研究协会会员,中国建筑学会寒地建筑学术委员会理事,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环境监测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学位论文通讯评议专家,研究方向为寒地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研究。

  注重将工程实践与理论研究紧密结合,主持并参与了20余项寒地建筑工程设计,涵盖博览建筑、教育建筑、办公建筑、居住建筑、工业建筑等各类型。获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三等奖1项、中国建筑设计奖金奖1项、黑龙江省优秀工程设计奖5项、哈尔滨市优秀建筑设计方案奖2项。紧密围绕国家发展绿色建筑的重大技术需求,参与了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黑龙江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等科研项目10余项,主编学术专著2部,参编译著1部,参编寒冷地区低能耗地方标准1部,发表科技论文50余篇,累计培养硕士生12名。

  寒地文化建筑、寒地城市设计及城市更新、寒地低能耗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寒地乡村微更新设计与理论研究。

  2. 张向宁,王墨晗. 当代建筑创作理论与创新实践系列:数字建筑,黑龙江: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3. 东北寒地建筑设计的适应性技术策略,《建筑学报》,梅洪元、张向宁、林国海,2011;

  4. 回归当代中国地域建筑创作的本原,建筑学报,《建筑学报》,梅洪元、张向宁、朱莹,2010;

  5. 文明承载与自然象征——黑龙江省博物馆建筑创作探索,《建筑学报》,梅洪元、张向宁、费腾,2009;

  6. 消费文化背景下的城市活动综合体设计探索——以郑州市民活动中心设计为例,《建筑与文化》,张向宁、陈滨志、朱莹,2018;

  7. 天然景区建筑形态与景区地形地貌共生设计研究,《建筑与文化》,张向宁,张黛妍,2017;

  8. 基于“集群智能”概念的传统乡土聚落更新设计方法研究,《建筑与文化》,张向宁、朱莹,2016;

  9. 围院生形——哈尔滨市道外区中华巴洛克历史街区空间再生,《城市建筑》,张向宁、李红琳、朱莹,2018;

  1. 基于“微更生”模式的东北地区渔猎民族传统聚落空间形态演变机制与再生设计研究;

  1998-2010年,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进行本硕博学习,师从中国建筑设计大师梅洪元教授,毕业后留校工作至今,现任哈工大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主编学术专著3部、外文译著4部,在国内外核心期刊、EI期刊发表科技论文30余篇,获授权专利20余项。参与“十三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黑龙江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等重大科研项目近10项。多次获得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中国建筑学会科技进步奖、黑龙江省城乡建设科学技术奖等科技奖项。参与了30余项重大的寒地建筑工程设计,获中国建筑设计奖、中国勘察设计协会行业奖、黑龙江省优秀工程建筑设计奖等设计类奖项。

  2. 当代建筑原真创作实践,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费腾、马维娜、刘畅,2015;

  3. 寒地人居环境理论探析,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出版社,费腾、张宇、潘文特,2015;

  4. 建筑模型制作(原著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尼克?邓恩著,费腾译,2018;

  5. 现代数字化景观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纳迪亚?阿莫罗索著,费腾译,2016;

  6. 包容性的城市设计——生活街道,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伊丽莎白?伯顿著,费腾、付本臣译,2009;

  7. 工业元素的时尚表达——辰能溪树庭院接待中心改造,《建筑学报》,陈剑飞、费腾,2012;

  8. 文明承载与自然象征——黑龙江省博物馆新馆建筑方案设计,《建筑学报》,梅洪元、张向宁、费腾,2009;

  9. 具身认知与当代建筑设计思维,《城市建筑》,费腾、张正蔚,2018;

  10. 微时代背景下的微建筑发展趋势,《城市建筑》,费腾、张玲芝,2018;

  11. 混凝土的应答——克拉玛依综合游泳馆改扩建工程,《新建筑》,费腾、韩培,2018;

  13. 第十三届全国冬季运动会冰上运动中心,《城市建筑》,初晓、梅洪元、费腾,2016;

  14. 当代文化建筑空间的隐喻表意,《中外建筑》,王宇、费腾,2015;

  15. 后工业时代背景下的工业建筑,《工业建筑》,费腾、马维娜,2015;

  16. 空间重组?形态重构?创意新生——李象群雕塑艺术馆改建设计,《华中建筑》,费腾、梅洪元、陈晗, 2010;

  17. 旧工业建筑创意产业化转型创作理念研究,《华中建筑》, 费腾、梅洪元,2010;

  18. 寒地居住建筑的节能技术设计策略,《低温建筑技术》,初晓、费腾,2012。

  于2004年进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专业学习,于2013年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进行访学,于2016年获得博士学位后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任教。

  投身教学科研工作一线,在教学上开拓线上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参与慕课建设积极探索国际化课程建设,讲授多门中英双语课程,获得多项教学成果奖励;指导学生在国内外专业竞赛中获多个奖项。在科研方面,主持和参与多个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多篇;积极参与专业学术团体,目前担任中国建筑学会寒地建筑学术委员会等多个学术组织的理事及委员。目前任建筑系主任助理,建筑基础教研室副主任,为学科学院深化改革和发展做出贡献。

  2. 陈剑飞,谢嫒雯,叶洋. 高层建筑顶部空间创作研究,黑龙江: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3. 寒地城市中心区步行与公交出行的空间适宜性探析,《建筑学报》,叶洋、梅洪元,2016;

  4. 土木楼里话建筑——方院环廊中走出来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教育,《世界建筑》,薛名辉、叶洋,2017;

  8. 基于提升行为品质的城市街道空间设计研究,《城市建筑》,叶洋、黄锰,2016;

  9. 当代城市中心区空间环境与出行选择关系探析,《城市建筑》,叶洋、梅洪元,2015;

  13. 研究型大学建筑学专业本科生国际化培养模式研究—以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为例,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年会,张宇、叶洋,2017。

  6. 寒地城市环境色彩设计与评价虚拟仿线. 基于代际互助方式的东北寒地城市居家养老型居住模式研究;

  参与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计划项目重大项目等在内的8项纵向科研课题,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1项;作为主创人员参与20余项国内重大工程项目,参与项目获省部级勘察设计奖项3项。

  2. 社区代际互助的国际实践及其启示,《建筑学报》,付本臣,孟雪,张宇,2019;

  3. 国外儿童友好城市规划实践经验及启示,《城市问题》,孟雪,李玲玲,付本臣,2020;

  2007年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14年于伦敦大学学院获得硕士学位,2021年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包含:

  累计发表论文15篇,专著1部,授权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获2019年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 潘文特,梅洪元,费腾. 促安全目标下建筑集群全景敞视作用量化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21,53(1):124-129;

  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深圳国际设计学院院长,建筑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主任,寒地城乡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工信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建筑学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负责人。

  2. 基于GANN-BIM的寒地建筑形态数字化节能设计.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8;

  7. 绿色性能导向下的建筑数字化节能设计理论研究. 建筑学报. 2016;

  8. “性能驱动”思维下的动态建筑信息建模技术研究. 建筑学报. 2017;

  11. 人工智能与建筑师的协同方案创作模式研究:以建筑形态的智能化设计为例. 建筑学报. 2020;

  12. 基于计算性思维的建筑绿色性能智能优化设计探索. 建筑学报. 2020;

  13. 建筑自适应表皮形态计算性设计研究与实践. 建筑学报. 2022;

  2.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建筑全寿命期绿色性能模拟分析技术与新型设计工具”,主持;

  3. 黑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严寒气候区低能耗公共建筑性能驱动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主持;

  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建筑环境动态信息模型的寒冷地区建筑节能设计模式研究”,主持;

  1986年生,工学博士,教授、博导,本科生院教学研究与质量管理处副处长,

  现任建筑学院实验室建设办公室主任、数字创新设计中心副主任、实验教学与保障第二教研室主任。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基于热适应行为的寒地城市住宅室内热环境调控机理及优化设计研究(哈尔滨),2021-2023,主持;

  2. 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引导项目,基于热红外遥感技术的寒地植被对建筑室外热环境的影响机理,2020-2023,主持;

  4.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二等资助项目,人行为对严寒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精度影响机制研究,2019-2021,主持;

  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寒地建筑绿色性能智能优化设计理论与方法,2020-2024,参加。

  黑龙江省高层次人才,引进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策展人,现任互动媒体设计与装备服务创新文旅部重点实验室主任,黑龙江省虚拟现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学术委员,建筑学院院长助理,数字创新设计中心常务副主任,设计学系系主任 (2021全新整合: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系 + 环境设计系 + 工业设计系),智能环境与数字创新设计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建筑学会计算性设计学术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建筑学会环境设计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城科会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数字名城学部委员、美国身体觉知设计协会新世代联盟设计师等学术职务,常年担任国际与全国性建筑与设计类竞赛评审。主要经历: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UC Berkeley环境设计学院CED高阶讲师,UC Berkeley环境设计学院CED国际建筑交流策展人,美国Autodesk IDEA Studio 特聘研究学者,美国安德森建筑师事务所研究设计总监,设计时尚杂志专栏作家,UC Berkeley人居环境研究中心专任研究员,

  UC Berkeley数字化设计研究团队DDRG主任研究员,Berkeley Center for New Media新媒体中心研究员。曾获数次国际建筑竞赛奖项,以及个人与团队国际竞赛首奖。出版建筑专业理论书籍、国际论文期刊,设计作品刊登于建筑与设计杂志、报纸,并接受媒体与电台专访(央视、新华社、China Daily国际版,News 98 等),讲述建筑与设计相关议题。

  只有拼搏,才会获得辉煌的成功;只有播种,才会有收获;只有追求,才会品味堂堂正正的人生。希望大家能尽快从现在比较松散的状态里走出来,迎接复试的学习,踏上下一段旅程。>


加拿大pc

XML 地图